首页 > 留学资讯 > 正文

哪两个人在清朝召回留美幼童时抗命不归,现在怎么样了?

2024-02-25 15:22:24 | 先锋网

今天先锋网小编整理了哪两个人在清朝召回留美幼童时抗命不归,现在怎么样了?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起来看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哪两个人在清朝召回留美幼童时抗命不归,现在怎么样了?

哪两个人在清朝召回留美幼童时抗命不归,现在怎么样了?

一群身穿缎袍、拖着长辫的中国孩子在上海港口乘上一艘轮船,经过漫长的旅程后抵达美国旧金山,开启他们的留学生涯。

这是中国第一批留美幼童。从1872年到1875年,清朝一共向美国派遣了4批共计120名留美幼童。他们的年龄都在12岁左右,此前从来没有外出求学的经历,更别说跨越万水千山来到语言、习俗、文化等与中国迥然不同的美国。他们在生活方式、语言交流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困难。好在他们勤奋、努力,克服了种种困难,在学习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进入美国大学读书,还在生活上逐渐融入美国社会。

留美幼童

可是,就在他们即将学业有成、载誉归来之际,清朝却因部分为留美幼童信奉基督教、剪掉脑后的辫子为由,将他们提前召回国。1881年,94名留美幼童分3批被遣送回国。

120名留美幼童出国,回来了94名。这是因为有一部分留美幼童要么被提前遣返,要么不幸病故于美国。其中,有2名留美幼童是抗拒了清廷的命令,拒不回国,留在美国完成了他们的学业。

他们名字分别叫谭耀勋和容揆。

谭耀勋

谭耀勋是广东香山人,生于1859年;容揆是广东新会人,生于1861年。谭耀勋是第一批留美幼童,1872年来到美国时年仅13岁。容揆是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先生的族弟,受容闳的影响报名成为第二批留美幼童,于1873年到美国留学。

1881年,当清廷召回留美幼童时,谭耀勋早已以优异的成绩考进耶鲁大学,读到了大学二年级。容揆则刚刚被哈佛大学录取,兴高采烈地为大学生涯做准备。清廷的命令,击碎了他们的梦想。

容揆

当其他留美幼童不得不收拾行李,离开生活和学习了多年的美国即将启程回国时,谭耀勋和容揆不约而同地作出了一个选择:抗命不归,继续在美国完成学业。于是,他们在乘车经过美国伊利诺伊州首府春田市时,以下车与朋友告别为由,逃走隐匿起来。

虽然留在了美国,但谭耀勋和容揆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以前在美国读书,所有费用都由清廷承担。现在没人出钱,他们将怎么办?这时候,清朝驻美副公使容闳伸出援手,对他们进行资助。留美幼童回国后,也凑钱来帮助他们。不少美国友人雪中送炭,给予帮助。

在容闳的建议下,容揆从哈佛大学转到了耶鲁大学,与谭耀勋一起读书。最终,他们都在耶鲁大学完成了剩余的学业。

耶鲁大学

1883年,谭耀勋从耶鲁大学毕业,在纽约中国总领事馆获得了一份工作。但他希望能够去加利福尼亚州,为更多的华人同胞工作。加州是华人在美国的第二大聚集地。不幸的是,当年秋天谭耀勋患了肺病,不得不回到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西北的库布鲁克镇养病。那里有谭耀勋在美国的家庭。当年,谭耀勋刚刚来到美国时,在卡琳顿夫人家里生活了近10年。

11月13日,谭耀勋病重去世,年仅24岁。他被安葬在卡琳顿夫人家的墓地里。

谭耀勋在美国的墓地

容揆于1884年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先是在耶鲁大学雪菲科学院学了两年化学,继而在1886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矿业学院学习工程,直至第二年毕业。

之后,容揆在美国生活、工作了大半辈子,并与一个叫玛丽·博哈姆的美国姑娘恋爱、结婚。期间,他曾经在1908年携带全家回到中国,在上海和天津生活了半年时间。容揆干得最长的一份工作,是为清朝驻美使馆工作,担任译员、秘书、代办等。

在1909年以后,清朝曾经派了3批庚款留学生到美国留学,为中国培养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文学家、社会家,如梅贻琦、竺可桢、赵元任、胡适等。当这些庚款留学生来到美国后,由容揆办理接待,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到不同学校就读。就读期间,容揆还负责安排、监管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容揆本身就是留美幼童,很关心庚款留学生的成长,照顾得无微不至。

梅贻琦

1943年,容揆病逝于美国华盛顿,享年82岁。2010年,中央电视台拍摄关于留美幼童的纪录片《幼童》时,曾经来到美国得克萨斯州首府奥斯丁,对容揆的后裔丹纳和理查进行采访,获得了大量留美幼童的第一手资料。

哪两个人在清朝召回留美幼童时抗命不归,现在怎么样了?

求周恩来留学法国的真实故事

1920年11月,22岁的周恩来来到巴黎,开始了两年多的勤工俭学生涯。一面读书,一面写文章兼做社会调查,周恩来在巴黎13区意大利广场附近的戈弗鲁瓦街15号一家小酒店住了两年多。其间,到咖啡馆喝咖啡成了周恩来了解社会、发展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

花神咖啡馆,位于巴黎第六区圣日尔曼大街172号,是巴黎三大著名咖啡馆之一,1865年开始营业,它以接待文化艺术界人士而闻名于世,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毕加索、萨特、布雷东还有政治人物托洛斯基都在那里喝过咖啡。

在自己勤工俭学及友人的资助下,周恩来的留学生涯实际上成了他对西欧这一资产阶级革命及工业革命发祥地的实地考察。他旅欧时的活动中心是巴黎,间或往返于比利时、德国等地,从事革命考察和领导工作。

在较为系统的考察中,周恩来依据亲眼所见,对真理做了进一步的求索,并重构了自己的思想,确定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并与赵世炎等同志亲自组织建立了中共旅欧支部。

扩展资料:

周恩来的学生时代:

周恩来自幼在嗣母陈氏的指导下学习经典名著,打下了扎实的文化根底。从1910年至1917年,他先后入银岗书院、东关模范学校、天津南开学校读书,不仅在才学、品行、社会活动诸方面都有出类拔萃的表现,而且还确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

他还远赴日本和欧洲留学,在反复思索的基础上,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并于1924年7月从法国启程,由海路回国,投身革命事业。两个月后,周恩来到达广州,出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兼区委宣传部部长,开始全身心投入到革命事业之中。

周恩来的学生时代,无疑是他探索中国救亡图存之路,逐渐成长为一代伟人的重要时期。

参考资料来源: 中国日报-我们的法兰西岁月:讲述老一辈革命家在法国的故事 先锋网

参考资料来源: 人民网-周恩来的学生时代

哪两个人在清朝召回留美幼童时抗命不归,现在怎么样了?

周恩来在法国勤工俭学的故事

1920年11月7日,22岁的周恩来登上法国“波尔多”号邮船,西涉重洋前往法国,开始了他的游学欧洲、追求真理的新征程。此时周氏家族家道中落,已无力支付周恩来赴法留学的费用,他留学的费用主要来自严修在南开大学设立的“范孙奖学金”。正如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所说:“周在欧洲时,他本人的经费支持者是南开大学一位创办人严修。”

严修(1860—1929),字范孙,被尊为南开“校父”,与张伯苓等人先后创办南开系列学校。周恩来则是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学生,从南开中学开始,周与严就有很多往来。1913年,15岁的周恩来入南开后很快显露出品学兼优的才能,得到严修的格外赏识。经济上严修和张伯苓校长经常资助周恩来,让他为学校刻蜡板或抄写讲义,以补助膳食费。入学第二年,严修破例批准他为南开学校唯一免交学费的学生。1917年,周恩来以平均89.72分的优异成绩从南开学校毕业。严修对这个年轻人寄予厚望,非常宠爱他,甚至想要这位19岁的青年作他的乘龙快婿,此事传为一时佳话。后来周恩来彬彬有礼的拒绝了这门亲事,严修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更加敬重这位不图财富努力选择自己道路的年轻人,他一如既往的资助他,在严修的帮助下这年周恩来赴日本求学。1919年“五四”前夕,周恩来再入南开,成为南开学校大学部第一届文科学生。

周恩来入大学后,积极投身“五四”爱国革命运动,成为天津青年学生爱国运动的领导者。 1920年1月,他因领导学生运动遭到反动当局逮捕身陷囹圄,经多方营救才得以出狱。严修为了保护好这位被他誉为有“宰相之材”的年轻人,他与张伯苓商量以他在南开设立的“范孙奖学金”资助周恩来出国深造。这一年,严修捐款七千元银洋,设置“范孙奖学金” ,选派南开大学最优秀学生出国深造。他们一致同意派周恩来出国留学。在南开校董事会上研究和征求部有关人员的意见时,大家也一致认为周恩来符合条件,同意派其出国留学。为了给周恩来创造更好的留学条件,严修还特意给驻英国公使顾维钧写信,介绍周恩来的情况,推荐他去英国留学。这年借助“范孙奖学金”出国留学的还有李福景。后来李福景之子李竞的回忆,周恩来1962年还提到此事,说他在法国的留学费用不是靠勤工俭学,而是“范孙奖学金”,正是“范孙奖学金” 起了资助革命的作用。

到达欧洲后,周恩来一直与严修书信往还,保持密切联系。严为资助周恩来,特在严家帐目上为其立了户头。除第一年留学费用是交给周恩来支票,让他亲自带走外,以后的学费,都是严修让人转寄的,每半年一次,准时不误。如 1921年严修日记载有:“2月 27日“李琴湘来(李福景的父亲),余将补助周恩来、李福景之学费,交伊持去”。为了感激严修对周恩来的资助,1922年春节,周恩来的父亲周懋臣特去拜谢严修。严修在经济上的帮助,使周恩来免受饥馁之苦,也不必像其他旅欧学生那样勤工俭学,这使他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去从事革命活动。

由于“范孙奖学金”的资助,周恩来的留学生涯实际上成了他对西欧这一资产阶级革命及工业革命发祥地的实地考察。他旅欧时的活动中心是巴黎,间或往返于比利时及德国等地,从事革命考察和领导工作。在较为系统地考察中,周恩来依据亲眼所见,对真理做了进一步的求索,并重构了自己的思想,确定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并成为中共旅欧总支书记。由于周恩来在欧洲从事革命活动,有人就劝严修不要再给周恩来以资助,但他不为所动,以“人各有志”奉答,继续寄钱给周恩来。

全国解放后,周恩来总理于1950年在中南海西华厅设便宴招待张伯苓校长,当时在场的张希陆(张伯苓的儿子)回忆,总理曾说:“我在欧洲时,有人对严先生说,不要再帮助周恩来,因为他参加了共产党。严先生说:‘人各有志’。他是清朝的官,能说出这种话,我对他很感激”。言外之意,是感激老先生对他人格的认识。吃饭时,端上一碗汤来。总理又深情地说:“老先生就像一碗高汤,清而有味,是封建社会一个好人。”周总理对严修老先生的资助始终未曾忘怀。

相关链接:周恩来在法国的足迹

几年前,我曾两次访问欧洲。在巴黎,友人应我的恳求,带我寻访周恩来当年在巴黎的时光和足迹,使我终生难忘。今年适逢周恩来总理诞辰110周年,谨追忆寻访历程,以寄怀念之情。

在巴黎上千条街道中,位于巴黎13区“意大利广场”附近的戈德弗鲁瓦街毫不起眼,连陪同我的西蒙夫人也很吃惊,连连询问多次才找到了这个偏僻小巷。

但走进戈德弗鲁瓦街,没几步就能看到一面墙上镶嵌着一方墨绿色的大理石纪念牌,上面是周恩来的铜质正面浮雕头像,头像下面刻着邓小平题写的“周恩来”三个中文金字,并配有法文说明:“周恩来,1922年——1924年在法国期间曾经居住在此。” 这块纪念牌是1979年法国政府为了纪念周恩来而特别设立的。

周恩来当年居住的小旅馆就紧挨着这块纪念牌。这家旅馆是一栋干净整齐的三层小楼,法国旅游局的铜牌表明这是一家二星级旅店。老板是一对华人夫妇。

女主人告诉我们,2001年,她和丈夫想要开一家旅馆,通过中介找到了这处旅馆。“我们发现,小旅馆不但整洁标致,而且舒服温馨,就毫不犹豫地接手了。当时还不知道周总理曾在这里生活过。”她认为自己很幸运:“我们去中国银行巴黎分行贷款时,他们一听说是周总理住过的房子,还给了我们一些优惠。”旅馆的1号住房,便是当年周恩来住过的那一间。这是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小房间。女主人告诉我,前来住宿的中国人并不多,但专程来参观的中国人却不少。周恩来的侄子和侄孙、蔡畅的女儿,还有那些研究历史的中国学者,都曾特意来这里小住。在房子没有被改造前,邓颖超也曾来这里看过。

1920年11月,22岁的周恩来来到了巴黎。1946年,周恩来在接受《纽约时报》记者采访时曾说:“当时正值大战之后,在法国容易找到工作,可以半工半读……在去法之前,我已和国内报纸订合同,给它们做特约通讯员,所以在法国一面读书,一面写文章。”据史料记载,周恩来主要为天津《益世报》《新民意报》写文章。有影响的有长达二万五千字的长篇通信《留法勤工俭学生之大波澜》,在天津《益世报》上分十天连续刊载。那时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周恩来从法国发回的通讯报导。

同在法国勤工俭学的聂荣臻后来在自己回忆录中写道:“恩来在法国的生活十分艰苦。他住在巴黎意大利广场附近的戈德弗鲁瓦街17号一家小旅馆三楼第16号房间,唯一的一间住房不到10平方米,除了一张单人床和一张小木桌外,容不下多少别的东西,真可以说是"身居斗室"。这里既是他的住所,又是我们办刊物和进行党团活动的中心。人多了,实在装不下,就只好到广场附近的一家咖啡馆活动。每当我到恩来那里,总见他不是在找人谈话,就是在伏案奋笔疾书。吃饭常常是几片面包,一碟蔬菜,有时连蔬菜也没有,只有面包就着开水吃。”

我翻阅了“留言薄”,许多是中国游客写的,也有用法文、英文、俄文写的。邓颖超和他们的侄子、侄女都留有笔迹,几任驻法大使:韩克华、黄镇、姚广、吴建民……都有签名。一位前苏联汉学家伊凡诺夫访问后留下深情的题词。他说:“……周同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伟大的战士……他从这里起始,一生奉献于共产主义事业,毕其一生……他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也是世界人民的伟大儿子……我们永远怀念他。”

我就要离开时,在住房一角一个不起眼的展柜里,偶然发现了一件从来没有看到过的珍贵文物,淡黄纸复印件,是周恩来1929年7月下旬回国的时候,带回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给团中央的一封报告。里面写着对他的评语:“周恩来——浙江,年二十六,诚恳、温和,活动能力富足,说话动听,作文敏捷,对主义有深刻的研究,故能完全无产阶级化。英文较好,法文、德文亦可以看书、看报。本区成立的发启(起)人,他是其中的一个。曾任本区三届执行委员,热心耐苦,成绩卓著。1924年7月20日。”可惜我没有摄像、复制,只能手抄,至今保存在我的《出访笔记》中。

告别法中友协秘书长西蒙夫人时,我对她陪我寻访周恩来巴黎故居表示深情地谢意。她却说:“周恩来是世界名人,和平的旗手,我一向尊重他。今天有机会陪中国友人寻访他当年在法国的故居,也是我的荣幸。我又知道了许多,使我更加钦佩这位伟人。我永远会纪念他。”

以上就是哪两个人在清朝召回留美幼童时抗命不归,现在怎么样了?全部内容,更多相关信息,敬请关注先锋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哪两个人在清朝召回留美幼童时抗命不归,现在怎么样了?”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