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8 17:54:25 | 先锋网
许多留学归国的人会被带上“海归”的标签,很多人对他们会带有一些“国外镀金回来英语一定不错”以及“家里肯定不少钱”的固有成见。对大多数留学家庭来说,真实的留学和人们所谓的“装逼”,“中英夹杂”,晒美食旅行的生活相去甚远。下面为你解析工薪家庭的孩子出国留学值不值?
首先,一般正常的留学花费并不便宜。
排除那些真正把这么大金额的人民币当玩具的土豪家庭,留学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学费和生活费,这绝非人们认为的,随随便便从腰包里掏出来的零花钱。
其次,很多留学机会本身就非常难得。一张来自常春藤的offer,一个前往大洋彼岸的宝贵机会,一个奖学金的成功申请,这些可不是什么手到擒来的东西。需要你准备,考试和许许多多的付出来争取。
而留学这件事本身,则是一场持续的冒险。
当你去到地球上的另一端,你所跨越的不仅是海平面,时区很多时候,你需要跨越和经历的是许多人不曾预料过的境遇。
留学的人需要适应完全陌生的环境与孤独感,需要挑战无数次的心怀犹豫,需要打破亚洲人害羞保守的常规,与完全相反的文化进行从语言到心理的融入。
留学既是是通宵赶论文的寂寥,也是网速不好时断断续续的跨洋电话,
是一边对自己的口语而尴尬,一边鼓起勇气站在全世界学生面前的presentation演讲,
是毕业季的疯狂面试与社交,只为获得一个实习机会。
基本上每一个把自己全情投入到留学当中的人,都会收获自己这辈子都想不到的许多惊喜,出现很多惊人的改变。 先锋网
那些内向的不再内向,那些主观的不再主观,那些懒惰的也不再懒惰。
留学生们会结识难得的好朋友,会因为一些特别的旅行改变了人生态度。
他们会辍学,会辞职创业,见过更多的世界的他们,会有一些让亲戚朋友无法理解的人生选择。但总的来说他们会变得强大。
然而,这本来值得大家鼓掌的选择与经历。却因为某些偏见和许多来自于留学生族群的可笑行为,被蒙上了一层深深的误解。
“海归”们会受到国内无此经历的企业、人的鄙视和孤立,会时常被媒体拎出来点名道姓。
留学生经常会被拿来和富二代,和不学无术,和有钱的土豪形象联系在一起。
前几年甚至会有人批判那些留学生的穿着,生活方式太不接地气,不太合群。
人们的偏见不无道理,因为近几年的出国潮的确让很多人对留学这件事,有着完全是“儿戏”一样的对待态度,让性格替代本事成为自己的名片。
比如,就有一些留学生热衷于研究所谓的留学“鄙视链”。
说什么留学美国的,就比留学英国的好,留学英国的就比留学法国的高,就比澳洲NB,就比东南亚NB。
而且在说英语这件中国人几乎没什么话语权的事情上面,部分留学生也喜欢争个高下,觉得英式英语高人一等,鄙视别人印度人的发音等等。
最近的“散装英语”,中英夹杂等搞笑段子,其实也是从侧面反应出中国主流对留学生们各种行为的不理解和偏见。而这些也都是部分留学生自己惹的祸。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留学虽然已是趋势,但这种完全不一样的选择和机会与我国为了学历,GPA,房价,工作,生存做斗争的主流社会环境有着明显的差别。
在某种程度上,留学这种另辟蹊径的行为,对主流的中国人来说,是一把锋利的自尊心刺刀,刺穿了人们对阶级平等的幻想,也刺穿了人们对自身努力意义的坚持。
所以留学生们的存在,实际上让不少人心里憋着一股气。因为大家见不惯那些中英夹杂,更不服气海归在职场上的“特别待遇”。
特别是当这些备受期待的族群真正回到国内,人们发现他们并不如我们所想的那么优秀,或者不都是那么优秀的时候。
人民的情绪被瞬间点燃,很多人会迅速地由怀疑变为骂街的反感:
你不是留洋吗?跑来打工做什么呢?
你英语都没有我好,你不是扯淡吗?
事实上,我国其实有过不少留学经验,上至郑和下西洋,下到洋务运动,詹天佑,孙中山之辈开国元勋,更有近代“学医救不了中国的”鲁迅,也有近几年频频上市,融资的海归精英。
但由于我国在国际舞台一直低调的态度,长期将外媒信息挡在国门外的防火墙,以及近几年才逐步崛起的经济和慢慢活跃的外交。
中国人对世界外围的了解仍然停留在以“资本主义”,“性开放”,“外企”为关键词的旧时代水平。
对于留学生这些真正接触过西方社会并且有一些独立看法的人群来说。我们当下的积累,并没有对他们有过完整客观的了解,我们没有走出过国门,没有在国外呆过足够久。
而因为没有经验,我们自己也并太可能对留学生这个族群做出客观的判断。
因为经历本身很难量化,就算能够作为一种指标,但也很难衡量优劣的标准。于是干脆就不管它了。
反观我们那些唯一的了解渠道,要么是对土豪留学生奢靡生活的过度关注,要么就是媒体特别热衷于报道诸如马里兰大学等类似事件误导留学生形象的内容。
由于本身信息经历的局限,加上众多主观的报道,整个社会对留学这件事认识有着明显的偏见。
这种偏见基于社会对海归,对留学生的过高期望,却又因为信息不透明,因为社会关注焦点的缺乏足够的支撑,实际上是一种“空中楼阁”的存在,很容易倒塌。
比如当一家企业对留学生的期望是对某项工作的熟悉,可当留学生因为对国内环境的陌生而暂时没能胜任这一角色的时候,人们的偏见会很冲动地将期望变为失望,甚至还会衍生出一种反感。
比如我记得我刚回国参与实习的时候,我的领导比较年轻,他就对留学生颇有微词,而在和我接触的时候,他发现我对一些事情的了解没有达到他期望的时候,他几乎是惊呼地表达了自己的失望。
这让我很尴尬,哪怕我后来赢得了他和部门其他人的信任,但这过程中的言语让我一直感到耿耿于怀。然而,在社会中,人们对海归的偏见,可能比我和我实习领导的分歧要大得多。
只是,对作为当事人的留学生们来说。
当他们兴高采烈地回国,却要面对各种面试官,领导,同事,亲人,家人,乃至社会的种种询问和怀疑的,如何完美地回答,这件事变得越来越困难。
留学本身的难度和挑战,加上国人主流的不理解,让这些本来很简单的留学生、留学家庭有了不太必要的「严肃感」。
一个本来可以脱离主流社会,本来可以活得独立,活得精彩,活得坚强的机会,却会在这些种种的眼光,变得让自己被迫地要求自己,要求自己的孩子,让留学的经历变得尽可能拥有所谓的「最大的意义」。
硬生生地将一次多彩的体验,变得成为另一次冷冰冰的考核。
所以当你走到国外,去了解那些中国留学生过得怎么样的时候。你会发现,咦,他们几乎是没有变化,大多数人都会回到那个高考的状态,在那些飞舞着樱花,人们喝着啤酒的美丽校园里,独自地抱着书本,踱步回到孤单的寝室,不交朋友,不去社交,只是做题。
他们最早到教室,最晚离开,但没人陪他们说话,因为他们的口语水平表达不了自己既对西方文化感到感兴趣却又无法脱离国内主流社会的文化标准的心理尴尬。
他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在期中,期末考试考得高分,将GPA无限刷到接近满分。然后努力地为了国内某家券商,大型公司,BAT的一个工作机会绞尽脑汁。
因为这会让他们回国之后保证在国外的生活水平,让自己的阶级座位能够保证在前列,好面对未来更多的竞争。
结语
对普通的中国留学生来说,留学像是一次勇敢的航海。
他们的留学不像欧美国家的孩子那么轻松随意,因为欧美国家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国际经验上都比我国丰富太多。欧美的家庭能够很容易去到世界上很多国家,东南亚,欧洲,亚洲,只要想去,他们就可以通过打工,或者交换的方式获得这样的机会。
而我们的留学生,更像是近代出国的那些历史名人,什么孙中山鲁迅之辈。
他们多多少少背负着民族与国家精神,用自己的数学和GPA考试成绩和5000年文化赋予我们的那些才华,去和那些五大三粗的,阳光幽默的外国人竞争,从而为自己的祖国一次次地赢得那些难得久违的自信。
而对于送孩子出国的家庭来说,留学这个决定的本身,更像是属于全家人的登月行动。是一次迈向未来的投资。
对于家庭来说,孩子拥有美好未来一方面利于他自身,另一方面也会为这个家庭的颜面,为这个家庭的潜在经济,各方面发展带来新的可能。
而且相比之下,国内大多数学校的教育堪忧,社会环境也极不稳定,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若是去一个更为纯粹的环境,可能更为有益。
然而,这些留学的人和家庭对于留学这件事本身的影响,和国内的社会环境变化与不变,还是太过乐观了些。
留学本身的对人的变化影响都是深远的,可中国目前以竞争,以追求技能非素质文化的基调并无法完全挖掘海归们的真实价值。
而人们对留学生的了解,也是少之又少,因为很少被真实地提到过。
这一方面也跟那些商业机构,跟留学产业的从事者看待这个事情的方式有关。因为他们觉得鼓吹留学的种种好处而非记录留学的真实能够更容易获得生意机会。
另一方面,我们中国人本身也羞于表达自己的情况,趋于内向保守。
留学生也很少有人会经常在网络上说起留学的辛苦,因为他们也知道自己是家里有条件才获得这样的机会,不想让别人认为他们的辛苦是在装逼,是“得了便宜还卖乖”的表现。
但瑕不掩瑜,无论是人们的偏见也罢还是种种失实的报道,这掩盖不了那些有着真才实学,或是独自在海外体验丰富的人综合实力的飞速上升。
的确,我们必须承认,留学这个事情不是主流,有点风险,有许多挑战,也有不少误解。
对留学生来说,的确会有人不认他们的学历,会有人挑剔他们的英语,会有人故意将他们孤立,会有三姑六婆对他们极尽全力地讽刺挖苦。
但,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我接触过的留学人中,每一个人都知道,当他们背着行囊,来到一个不会再随随便便感到熟悉或亲近的国家的时候,那个留学的决定,就必须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变得有意义。
作为那一波又一波的冒险者们,留学在他们眼中从来不是人们口中的“阶级炫耀”,也绝不是所谓的“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园”的装逼。
因为当你每天在一个陌生国度呼吸着陌生空气,思考着如何突破那些挑战的时候,你是不会愚蠢到将父母的辛苦钱和宝贵的时间花在这些破事上面。
你每天的生活永远是在思考怎么考得更好,该看什么资料,几点去打工,几点跟朋友打球,几点背单词,找谁做点什么项目。
身在海外,留学生们的唯一想法就是要让自己变得NB。既然留学要有意义,那就用最大努力让它变得非常地有意义。
针对于海归族群的命运,陈丹青曾说:
海归的命运,印证了百年中国的历史变迁。中国的现代化历程,是历史潮流与政治势力的反复较量,多半是本土派胜利,海归派挫败、调整、合作。现代化有三个层次:器物、制度、文化。所谓现代化,“文化”无疑是最本质、最深层的一环。当今国策内很多方面学习西方,但器物、制度、文化这三个层面的彼此关系始终不平衡。
简而言之,他想表达的是对于西方,我们的了解还只是停留在表层的制度,外企的管理,现代化的科技等等。
而对于那种独立表达,独立生存,完整人格,积极社交的种种包裹于文化下的内容。我们至始至终就像对待一盘异域风情菜一样,闻着味就感到不太适应。
因为所谓的自卑感,过多地急功近利,太多的发展压力,我们都不屑于对外面的世界了解一番。守着故宫面前的金狮子,不停地擦拭。
所以,可爱的留学生们,你们还得努力。
你们还得尽可能地往简历上多放点碾压众人的经历,尽可能留在国外几年再回国,尽可能多赚点钱,尽可能多锻炼点身体。不能出一点擦错。
你们得尽可能地,既会说流利的英语,又能够长得漂亮,举止优雅。满足世俗的需求。
你们最好逼格高过上海中心,又能够接地气接到尘埃里,人见人爱。
的确,你们的留学当时是有意义的,现在是有意义的,将来会更有意义。
不过现在,你们必须让你们的留学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意义,经济上的,能力上的,价值观上的意义。
你得从一个留学回来的艺术品,变为适应我国发展节奏的标准化商品。
因为目前,不是太多人能够接受你们除了工作能力之外的那些个性。
你们那些对性的开放,对政治的客观,对经济的洞察,对社会现象的犀利评说,虽然每一个都是对我国未来发展的动力。
但当大多数人都半闭着眼为了房子而拼命挣钱的时候,你们的“才艺”啊,你们的“意义”,看起来都不是那么有趣。
因为在他们眼里,这些东西可能不是武器,不是工具,而是一根根刺。
它会刺伤人们那些模棱两可的态度,它会刺伤人们出于保护而学会的保守。
作为还在为一份工资而奋斗的你,我需要给你一点建议。
你最需要做的是学习,学习观察,学习了解,学习适应
跟留学那时一样。
保持耐心,这个习惯将伴随你终生,
但有朝一日,你会在合适的场合,在合适的时机下,以合适的方式,
发挥你在你这辈子难得留学经历中所获得的种种能力,
无法阻挡,且没人能够阻挡。
因为,这是你留学的必然意义。
先锋网(https://www.xfgcsgj.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出国留学和上中外合作办学的学校有什么区别的相关内容。
1、教学方式不同
留学生接受西方教育方式,时间较为自由,独立性强。
中外合作办学价格低。
2、教师不同
留学是国外老师进行授课。
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老师进行授课。
扩展资料:
留学主要原因:
1、开阔眼界和经验。
2、学习与该国有关的语言、文化知识。
3、追求更好的教育条件。在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留学的学生中,这个原因最为常见。
4、外交原因。政府之间为了表示亲善合作,可能互派学生,官员或者军人到对方学校学习。
5、与移民有关的原因。
6、随父母暂时居住在外国的未成年人。
7、以留学生身份申请学生签证,获得暂时定居权。
8、熟悉该国社会,积累经验,为以后永久性定居作准备。
9、为将来获得更好的工作环境打下基础。
一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如:温州肯恩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大学);
二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如:北京工业大学与美国新泽西理工大学工程管理理学硕士;北京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举办中国社会工作文学硕士学位教育项目)。
中国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机构和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项目一般情况下也归为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的审批、评估和管理一般由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进行。
中外合作办学属于公益性事业,是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实行扩大开放、规范办学、依法管理、促进发展的方针。国家鼓励引进外国优质教育资源的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者、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合法权益,受中国法律保护。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优惠政策,依法自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中外合作办学必须遵守中国法律,贯彻中国的教育方针,符合中国的公共道德,不得损害中国的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中外合作办学应当符合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致力于培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类人才。中外合作办学者可以合作举办各级各类教育机构。
但是,不得举办实施义务教育和实施军事、警察、政治等特殊性质教育的机构。外国宗教组织、宗教机构、宗教院校和宗教教职人员不得在中国境内从事合作办学活动。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留学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中外合作办学
以上就是出国留学生的GPA该怎么算呢全部内容了,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关注先锋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先锋网:www.xfgcsgj.com澳洲本科生留学生申请研究生申请条件GP澳洲本科留学生的毕业生申请澳洲研究生需要的条件一般从2方面考虑:1.英语语言能力和申请的研究生专业对语言的具体要求。一般来说本科是澳大利亚大学毕业,是不需要雅思成绩的,但有些特定专业除外,比如护理、社工等专业,有很大可能会要求申请者提供额外雅思的证明,因为其雅思成绩要求更高,目前是听说读写四个模块及其平均分不低于7分。2.申请者本科期间的
研究生gpa怎么算本科期间的GPA要全部计算,研究生阶段取前面1年或者2年计算(看学制而定)。此时GPAofupperdivisionwork或者last40/60hoursGPA可以灵活掌握(建议参见不同学校的要求)大学都要求GPA成绩。是平均绩点的意思。和我们平常所说的平均分有不同。最基本的不同是,我们平均分是总成绩除以课程数。而GPA计算是涉及到课程数目、课程得分、以及课程的学分。
留学gpa怎么算GPA的计算一般是将每门课程的学分乘以学时,加起来以后除以总的学时,得出平均分。PA的标准计算方法是将大学成绩的加权平均数乘以4,再除以100。比较常见的方法还有把各科成绩按等级乘以学求和再以总学分除之。GPA英语全称是gradepointaverage,即平均分。国外学校普遍以GPA来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定,对于留学申请者的成绩评定也以GPA为准则。美国研究生申请
申请美国研究生GPA怎么算美国大学GPA满分为4分,即A=4、B=3、C=2、D=1。美国大学对申请人的GPA都有自己的要求,不能满足要求的学生是不会被录取的。因此,GPA成绩是留学生进入美国名校的第一道门槛。GPA也有很多不同的算法,得出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大家在换算的过程中,可以对比不同的GPA算法,选择提交成绩较高的算法,这样比较有利。一般来说,GPA的精确度往往达到小数点后1
申请国外大学研究生gpa怎么算GPA(GradePointAverage)是指成绩平均绩点,通俗来说就是大学时的(加权)平均分。申请留学的时候需要满足院校的最低申请标准。一般情况下GPA的最低要求都是3.0,这是通常各个学校给出的官方的要求,但是事实上,在申请过程中,我们发现2.5以上的GPA都是可以申请学校的,2.5一下的GPA在申请的时候是比较难被录取的而在所有的国家里面,英国,澳洲的学
研究生阶段想申请去国外读博士,这个GPA怎么算?算本科的还是算研究生阶段的???第一个问题,一般学校成绩单上有的会显示GPA的,若没有,你就按照公式自己算一下GPA就可以。第二个问题,申请留学,原则上是你申请学习阶段上一级的学术成绩。比如申请大学,就必须提供高中成绩;申请硕士,就必须提供本科成绩;申请博士,那就硕士成绩。鉴于申请博士的特殊性,researchproposal才应该是最为核
大学生出国留学费用不同国家,不同学历,留学费用不同。下面是几大热门国家各阶段留学费用简介,仅供参考。1、美国美国的教育形式非常的多样和灵活,有4000多所学校,可满足不同的求学需求,分公立和私立,横跨美国50个州,因此按照学校类型及区域的不同,费用相对来说跨度较大。美国同时还是全世界为国际学生提供丰厚奖学金的国家之一。美国高中学费+生活费25-35万人民币/年。
出国读研GPA不够怎么办1、提前申请澳洲大学一般提前一年申请,拿到6学期的成绩后进行硕士课程的申请。如果GPA不够的话,可以在大三的时候抓紧时间,该提升提升,学校允许重修的可以重修来提高均分。2、拉开层次墨尔本大学、国立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悉尼大学这4所大学,相比于另几个澳洲八大,入学要求往往会更高一些。以非211院校学生申请商科为例,墨尔本大学要求均分90,新南威尔士
2024-07-07 10:12:37
2024-07-05 08:14:23
2024-08-13 16:19:26
2024-09-13 04:45:29
2024-08-28 08:32:49
2024-08-09 22:58:10